觉林菩萨偈出自《华严经·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》,是觉林菩萨在夜摩天宫中,承佛威神之力,遍观十方世界后所宣说的偈颂。此偈因深刻揭示“万法唯心造”的根本法义,被广泛称为“破地狱偈”,相传若有人听闻、诵持此偈,地狱之门自然关闭,故常置于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之首,作为开经之偈,以显其殊胜功德。
以下是对觉林菩萨偈的逐段解释与义理阐发:
一、偈颂原文
尔时觉林菩萨,承佛威力,遍观十方,而说颂言:
譬如工画师,分布诸彩色,虚妄取异相,大种无差别。
大种中无色,色中无大种,亦不离大种,而有色可得。
心中无彩画,彩画中无心,然不离于心,有彩画可得。
彼心恒不住,无量难思议,示现一切色,各各不相知。
譬如工画师,不能知自心,而由心故画,诸法性如是。
心如工画师,能画诸世间,五蕴悉从生,无法而不造。
如心佛亦尔,如佛众生然,应知佛与心,体性皆无尽。
若人知心行,普造诸世间,是人则见佛,了佛真实性。
心不住于身,身亦不住心,而能作佛事,自在未曾有。
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,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
二、核心义理分段解释
1. “心如工画师,能画诸世间”
此为全偈核心比喻。将“心”比作一位画师,虽无形相,却能以“识”为笔、以“业”为彩,描绘出六道轮回、山河大地、五蕴身心等一切现象。众生所见之世界,并非实有,而是自心业识所现之幻象。
正如《金刚经》所言:“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。”] 若执著外相为实,即是“虚妄取异相”。真正的实相,是“大种无差别”——地水火风四大本性平等,无美丑、净秽之别,差别唯由心造。
2. “心中无彩画,彩画中无心”
此句揭示“心”与“境”的非一非异关系:
心中本无画,画是心所现;
画中亦无心,心不住于画;
然若无心,则画不可得。
此即“不即不离”之中道义。如同梦境,梦中万象森罗,醒后了不可得,然梦由心起,非心外有梦。众生轮回亦复如是,一切境界皆由心造,而心体本空,不住内外。
3. “彼心恒不住,无量难思议”
心性本空,念念生灭,无有住处,却能示现无量色相。此即《圆觉经》所说:“一切众生从无始来,由妄想我及爱我者,曾不自知念念生灭。”] 众生因不觉此心性,故起贪爱、憎恶,流转生死。
4. “心如工画师……无法而不造”
进一步强调心的创造力:五蕴(色受想行识)、六根、六尘、六识,乃至天堂地狱、佛国净土,皆由此心所造。非是心有实体能造,而是“识心分别”之作用,如幻如化。故《华严经》云:“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”] 此非唯物,亦非唯心,而是“缘起性空”之深义。
5. “如心佛亦尔,如佛众生然”
佛与众生,心性无二。佛因觉此心性而圆满,众生因迷此心性而轮回。所谓成佛,非是外得,而是“了达自心”。若人能彻知“心行普造诸世间”,则当下见佛,非见色身,而是见“佛的真实性”——即心即佛,佛即是心。
6. “心不住于身,身亦不住心”
破除身心二元对立。心非在身内,身亦非心所住,然心能驱动身行佛事,如菩萨化身无量,广度众生,自在无碍。此即“无住而生其心”之妙用,如《金刚经》所言。
7. “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,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”
此为全偈总结,亦是成佛之钥。欲知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一切诸佛,不必外求,只需返观自心,了知法界万相皆由心现。此心非肉团心,亦非妄想心,而是“圆觉自性”——清净、不动、遍满法界。
如《圆觉经》所说:“觉性遍满清净不动……譬如眼光晓了前境,其光圆满得无憎爱。”] 见此心者,即见三世诸佛。
三、觉林菩萨偈的殊胜意义
破地狱之功:
此偈直指心性,若地狱众生一念回光,了知“一切唯心造”,则地狱境界当下转化,故称“破地狱偈”。它提醒我们:苦乐皆由心造,离心无境,离境无心。
入佛法之门:
此偈是“理上开悟”的浓缩教法,与《永嘉证道歌》同为大乘入门心要。若能深信此偈,即种下成佛正因]。
与净土法门的关联:
净土宗强调“以果地觉为因地心”,正是基于“一切唯心造”的原理。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,亦是法性所现,众生信愿念佛,即是顺此心性而修,故能感应道交,往生净土]。
修行指导:
告诫修行者勿执外相,应向内观心。如《圆觉经》所说:“居一切时不起妄念,于诸妄心亦不息灭。”] 不住妄,不灭妄,但知其性如幻,即是随顺觉性。
四、启示与实践
日常观照:面对顺逆境界,可默念“南无阿弥陀佛”,不随境转,不生贪嗔。
念佛修心:念“南无阿弥陀佛”时,了知佛号亦是心造,能念所念皆空,而念佛不断,即是“常觉不住”之妙用]。
发无上菩提心:既知心能造万法,当以佛心为自心,以凡夫身行佛陀的事业,利益众生。
觉林菩萨偈短短十余句,却如明灯照破无明长夜。它不仅是《华严经》的精华,更是整个大乘佛法的心髓。若人能于此偈生信,则“三世一切佛”不在他方,正在当下一念心中。
正如宣化上人所释:“一切唯心造”不是空谈,而是修行的根本见地。明此理者,步步皆是道场,念念皆可成佛。
觉林菩萨偈与“果地觉为因地心”这一大乘佛法核心理念之间,存在着深刻的义理呼应与实践指引关系。虽然“果地觉为因地心”一语并未直接出自《华严经·觉林菩萨偈》,但其思想内核却在偈中得到了圆满彰显。以下从多个层面系统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:
一、“一切唯心造”即是“果地觉为因地心”的理体基础
觉林菩萨偈的结句:“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,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”此为全偈纲宗,揭示万法皆由心现、非从外得的实相真理。
这一“心”,并非凡夫妄想分别之心,而是众生本具之清净法性心,即佛所证之“果地觉”。
“果地觉为因地心”正是建立在此“心性本自圆满”的前提之上:众生虽在迷中,但其心体与诸佛无二,故可将佛已成就的果地智慧(果地觉),直接作为我们当下修行的发心与依止(因地心)。
换言之,“一切唯心造”说明了心的创造力与主导性;而“果地觉为因地心”则指明了应以何种“心”来造——不是以烦恼心、分别心,而是以佛的圆满觉性为心。
“以佛果地觉为因地心就是佛种缘起。佛的果地觉作为我们成佛的缘起,那念佛成佛是必然。
二、“心如工画师”喻示凡圣同源,果因不二
偈中云:“心如工画师,能画诸世间,五蕴悉从生,无法而不造。”此喻极为关键。
凡夫以妄心造六道轮回,是“以因地心造生死”;
诸佛以清净心造净土庄严,是“以果地觉造菩提”。
然而能造之“心”体性无别,只是所依之觉与迷不同。
“果地觉为因地心”正是要扭转凡夫以妄心为因的轮回模式,转而启用佛的果地觉作为自己的初心——即不再从零开始修因证果,而是直接承当本具佛性,以此觉性起修,故称“高起点”、“直捷顿超”。
如慈法法师所说:“果地觉为因地心是我们汉传佛教传播净土教法的一个口诀……就是现前把阿弥陀佛的果地觉,当作我们念佛的一个起步。”
三、破除自力执著,彰显他力接引的修行转向
凡夫修行常陷于“我修我证”的自力情执,而“果地觉为因地心”打破此局限,强调依佛果德发起信心与愿力。
觉林菩萨偈揭示“诸法性如是”,说明一切法本无自性,皆由心现——这为接受佛力加持提供了理论依据。
若知“心能造万法”,则信佛心所造之极乐世界真实不虚;若信“一切唯心造”,则知念佛即是心作佛,心是佛,故“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”。
因此,念佛不是凡夫凭空造作,而是随顺佛果地觉的召唤,以佛心为己心,实现“名号即实相,称名即归命”。
“称名自归,即入必定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”此即龙树菩萨所开示的易行道精髓,也正是“果地觉为因地心”的实践体现]。
四、“观法界性”即是“现行中运用果地觉”
“应观法界性”不仅是理论观察,更是当下实践。
“果地觉为因地心”不是未来才能实现的理想,而是当下每一念的抉择:是随顺烦恼,还是随顺佛愿?
果地觉为因地心强调的是现行,我们怎么接受佛的功德,来作为我们现行实践的因地心。
觉林菩萨偈引导我们返观自心,了知外境皆心所现,从而不再追逐幻相,转而安住于清净心体——这正是“以果地觉为因地心”的日常落实。
所谓“现行总集自解脱,安心不在别处寻”,即是于当下一念中,回归佛心,见实相。
觉林菩萨偈出自《华严经》,乃佛陀一代时教之顶峰,宣说“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”;而“果地觉为因地心”正是这一思想的修行落实。
《妙法莲华经》云:“诸佛两足尊,知法常无性,佛种从缘起,是故说一乘。”] 此四句偈正是“果地觉为因地心”的经典依据——佛种不从凡夫妄心生,而从佛果大愿之缘起生。
觉林菩萨偈所揭示的“心造万法”,与此“佛种从缘起”完全相应:成佛之因,不在别处,正在当下一念随顺佛果之心。
故知:“净土教法自始至终不能离开果地觉为因地心……这是贯穿始终的。”
总结:觉林菩萨偈与“果地觉为因地心”的关系
层面 | 觉林菩萨偈 | 果地觉为因地心 | 关系说明 |
---|---|---|---|
理体 | 一切唯心造 | 心性本净,佛凡不二 | 偈为理体揭示,果地觉为实践依止 |
比喻 | 心如工画师 | 佛心为画师,众生依之而画 | 同一“心造”原理,方向不同 |
修行 | 应观法界性 | 现行中启用佛的果地觉 | 偈为观法,果地觉为行法 |
目标 | 见佛真实性 | 即生成佛,住不退转 | 同归一乘,究竟成佛 |
地位 | 华严心髓 | 净土心要 | 圆教共尊,殊途同归 |
因此,可以说:觉林菩萨偈是“果地觉为因地心”的哲学基础与理论展开,而“果地觉为因地心”是觉林菩萨偈在净土法门中的具体实践与究竟归趣。二者一理一行,一显一密,共同构成大乘佛法“即心即佛、即凡即圣”的圆满教观体系。
集生活、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,点这里访问
加网站管理员微信:zhdhtv,进群学习交流: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