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是说不知道众生的根机有差别,而是虽然知道,但是不谈这些事。
虽知,等无爱憎心耳。知道众生根性各不一样,有利、钝,精进、懈怠种种差别,但是佛心当中没有这样的爱憎取舍之心,这叫“不谓”。
何以然者? 普观一切众生悉有佛性,凡有心者皆当作佛故 (学佛大悲,念佛行者,常作此念,是名“慈心相向,佛眼相看”,应知)。
为什么“等无爱憎”呢?因为看众生都一样,再怎样下劣造罪的众生,佛性都一样,皆有佛性。
“凡有心者”,只要有心,都可以作佛。凡夫跟圣人相比,凡夫也有一颗心,所以说“量性不出蠢蠢之心”,前面也说了,佛性在圣不增,在凡不减,所谓“凡圣齐圆”。凡夫虽然还在轮回,但是佛性并没有减少,有此佛性也能成佛。所以,佛并不会看不起凡夫而有爱憎之心,没有的。凡夫当中有善有恶,恶人的佛性也没有减少,正当造罪造业、受苦受难之时,佛性光明仍然是照天照地。但只是他们自己不知道罢了,佛是看得清清楚楚,所以“等无爱憎之心”。
“学佛大悲,念佛行者,常作此念,是名‘慈心相向,佛眼相看’,应知”,佛是这样的,我们念佛人学佛大慈悲,也应当常有这样的想法。像这样的心就叫作“慈心相向,佛眼相看”。
这两句话很美,我们对人要有一颗慈悲心。怎么叫“有慈悲心”呢?“我给他一袋粮,给他一碗饭吃;他没有钱,给他钱花”,这还谈不上“慈心相向”。对一个罪大恶极的人,或者说跟你有深仇大恨的人,你仍然能看到他的佛性。因为看到对方的佛性,就会起尊重心、怜悯心,而不会有爱憎之心;看到对方的佛性,也就知道“有佛性者,皆得成佛”。他现在虽然是这样,但终究有成佛的那一天,这样叫作“佛眼相看”。你就是把对方看成佛了,只不过是未来佛。
我们经常把这些都忘了,有时候看一些事,义愤填膺,愤愤不平,甚至诅咒人家,“这家伙是下地狱的”,这叫“佛眼相看”吗?所以“学佛大悲心”,要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