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净宗法师
问:“极乐有九品之差别,阿弥陀佛所立乎?”
答:“极乐九品非弥陀本愿,四十八愿中所无;此是释尊之巧言也。若言善人恶人同生一处,恶业之辈易起慢心,故显示品位,而言善人升上品、恶人降下品。应速往生,以见其实。”
这个回答特别善巧。如果法然上人没有这样回答,别人问我们,我们都答不出来。因为《观经》就讲到九品往生,九品在娑婆世界固然根机各有不等,比如上品上生是大乘上善凡夫,上品中生是大乘中善凡夫。根据他们在此土的根机、行业的情形,临终之时佛来迎接也各有不等:或带无数化佛,或带千化佛,或带五百化佛;或者报佛来迎,或者化佛来迎;或者侍者是菩萨大众,或者侍者是声闻比丘;或者见佛身,或者不见佛身,唯见金莲花。往生之后也有花开迟疾的不同,得益、证无生法忍的快慢不一样。这不就显示有九品差别吗?
九品差别是阿弥陀佛建立的吗?一般人答不出来。因为经中明确说了,既然释迦牟尼佛这样说,极乐世界肯定就是这样的,九品肯定是阿弥陀佛建立的,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净土,又不是释迦佛的净土。
法然上人的回答特别有力量,意思就是极乐九品不是阿弥陀佛所立。为什么?“极乐九品非弥陀本愿”,这就说明不是阿弥陀佛立的。有什么理由呢?“四十八愿中所无”。《无量寿经》四十八愿当中,哪一条愿说有九品呢?不仅没有九品,反而说往生到那里都平等。比如第一条愿说无三恶道,第二条愿说不更恶道,第三条愿说身皆金色,第四条愿说无有好丑,接下来说六通具足,然后说必至灭度,这不都是一样的吗?
所有人往生到那里都无有好丑,都身皆金色,长相都一样,本事也一样大,神通都一样多,最后都必至灭度,证大涅槃,都是不退转,入正定聚。打开四十八愿,没有一条愿说有九品,都是讲往生之后有怎样的功德利益,大家平等,这就太多了。
为什么《观经》要讲九品?“此是释尊之巧言也”,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善巧化度众生。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“巧言”呢?释迦牟尼佛自己在《阿弥陀经》里就发出感叹,“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,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”。为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众生说法,如果一开始就说完全平等之法,没有人能接受。因为这里的众生非常恶劣、骄慢,心不调柔,虽然阿弥陀佛的净土是平等无差别的,但是对娑婆众生讲,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化主,他了解我们,他就很善巧地说成九品。因为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善恶差别太大,而且分别执著特别深。所谓入乡随俗, 就算释迦牟尼佛来到娑婆世界,如果不根据这里众生的心性特点, 有善有恶地说法,就没人能接受,“你们都讲善恶九品,那我也讲善恶九品吧”。
如果不这么讲,而是说善人、恶人都生在一个地方,“恶业之辈易起慢心”。不仅“恶业之辈易起慢心”,其实善人也容易起慢心。如果说善恶同生一处,善人也觉得受到不公正待遇,“我怎么能跟恶人生得平等呢?”这种心态也是一种慢心。但是,恶业之辈起慢心看得更清楚。
对我们这样的众生讲法,没办法才要显示品位,说善人升上品,恶人降下品,这就很好地兼顾到娑婆世界的人情。人间的高下品位之差,虽然不平等,不合理,但已经形成了顽固的陋习,生前是这样,死后认为也要这样。
我们要知道,九品往生的观念很难打破。释迦牟尼佛在《阿弥陀经》里打破了,但那是经过了《观经》,也经过了一代说法,有大小乘诸经的铺垫,所以《阿弥陀经》才能“正直舍方便,但说无上道”,说“众生生者,皆是阿鞞跋致”,再也不谈九品之事了;然后说其他行业都属于少善根福德因缘,“闻说阿弥陀佛,执持名号”, 一日、七日一心不乱,即得往生”,而获十方诸佛的证诚。
因为娑婆世界人心不平,一开始必须将就这种心态。但是很显然,这不是究竟的佛法,这属于一时的方便善巧,也是兼顾世间的人情秩序、因果法则。所以,深法一开始只能浅说。
我们诸位莲友,如果能相信弥陀的平等救度,心中能打破这种品位高下的观念,知道往生极乐没有品位,就像昙鸾大师说的“本则三三之品,今无一二之殊”,能这样相信,真的非常有智慧, 而且非常有勇气。
如果祖师这么说,我在这里这么说,有人也不能接受的话,就当作有九品,问题也不大。只要念佛就能往生,往生到极乐世界再来打这场官司,“以见其实”,看看真实情况是不是有九品。所以,法然上人最后说“应速往生,以见其实”,这显示他老人家的智慧、慈悲、善巧,也很有信心,“不信我们去那里看看”。
说没有九品,信得来就信,信不来也没关系。有很多人就认定有九品,然后想争取上上品,也很好,也鼓励。
实在说起来,唯有平等的心才能接受平等的法;如果心不平等,给他平等法,他就难过了。昙鸾大师说“非常之言,不入常人之耳”,平等是“非常之言”,无九品差别;“常人”有九品差别,常人在世间生活,谁没有高下差别的想法?都是这样的,所以他以为往生极乐也一定是这样。还是这一句,“应速往生,以见其实”。
一一摘自师父《法然上人全集》讲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