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圆觉经》中提到的“四病”

《圆觉经》是一部大乘圆顿的了义经典,其中的见地很值得念佛人学习。但圆觉经讲的从因地起修,对念佛人来说借助于阿弥陀佛成就的圆满报德的回施更为方便。

以下分析来源于deepseek。

《圆觉经》中提到的“四病”,是指修行人在追求圆满觉悟(圆觉)的过程中,容易陷入的四种偏执或误区。这四病源于对修行方法的错误理解和执著,导致偏离中道,阻碍证悟。以下是对“四病”的详细解析:


一、四病的定义与表现

《圆觉经》原文指出:

“善男子,彼善知识所证妙法,应离四病。云何四病?一者作病,二者任病,三者止病,四者灭病。”
(《圆觉经·圆觉菩萨章》)

1. 作病(强行造作之病)

表现
认为觉悟需通过刻意造作(如强行打坐、苦行、念咒等)达成,执著于“有所修、有所得”。

错误根源
误将“修”理解为外在行为的累积,忽略心性本自圆满,不假造作。

经典依据

“若复有人作如是言:我当于本心作种种行,欲求圆觉。彼圆觉性非作得故,说名为病。”

对治
放下对“修”的执著,体认“无修而修”,随顺觉性。

2. 任病(放任不修之病)

表现
认为“一切本空,无需修行”,放任身心随顺习气,甚至以“无为”为借口懈怠。

错误根源
错解“无修无证”,将“无为”等同于消极放任,未断无明烦恼。

经典依据

“若复有人作如是言:我等今者不断生死,不求涅槃,涅槃生死无起灭念。任彼一切,随诸法性。欲求圆觉,彼圆觉性非任有故,说名为病。”

对治
虽知本性清净,仍需勤修戒定慧,断除无明习气。

3. 止病(停滞止息之病)

表现
执著于“止息妄念”或“定境”为究竟,如贪著禅定中的寂静,误以为此即解脱。

错误根源
将“止”视为终极目标,忽略“观”的慧用,堕于偏空。

经典依据

“若复有人作如是言:我今自心永息诸念,得一切性寂然平等,欲求圆觉。彼圆觉性非止合故,说名为病。”

对治
止观双运,定慧等持,于静中起照,照见空有不二。

4. 灭病(断灭空见之病)

表现
追求“断灭一切法”,认为必须消灭身心世界才能证悟,堕入顽空或虚无主义。

错误根源
错解“空性”为断灭,否定缘起妙有,违背中道。

经典依据

“若复有人作如是言:我今永断一切烦恼,身心毕竟空无所有,何况根尘虚妄境界?一切永寂,欲求圆觉。彼圆觉性非寂相故,说名为病。”

对治
体悟“生死即涅槃,烦恼即菩提”,不落空有两边。


二、四病的共同问题

偏离中道
四病皆因执著“有修”或“无修”、“止”或“灭”等边见,违背圆觉的“不二”真义。

心外求法
将修行视为对外在境界的改造,而非内在觉性的显发。

错解空性
或执“有”(作病),或执“无”(灭病),未契“真空妙有”。


三、对治四病的修行要点

随顺觉性
《圆觉经》强调:“知幻即离,不作方便;离幻即觉,亦无渐次。”不刻意造作,亦不放任沉沦。

定慧等持
止(定)与观(慧)不可偏废,如鸟双翼,缺一不可。

不落两边
超越“修与不修”“止与灭”的二元对立,安住于觉性的自然流露。


四、经典总结

《圆觉经》云:

“居一切时,不起妄念;于诸妄心,亦不息灭;住妄想境,不加了知;于无了知,不辨真实。”
——此段开示直指离四病的核心:不造作、不压制、不分别,当下即是圆觉。


附:四病与《楞严经》五十阴魔的关联

《楞严经》中的“五十阴魔”详细描述了修行中因执著五阴(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)而生的魔境,与《圆觉经》四病皆警示修行人:

根本共通点:执著境界、错用心法。

实践启示:需以般若智慧照破妄执,回归中道实相。

编者按:对念佛人来说,发现(看到,觉悟)到有了四病,请念”南无阿弥陀佛“回归。

网站管理员微信:zhdhtv,学习交流群: